嵊泗渔歌,是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为核心区,流传于舟山群岛一带的各种渔业歌谣的总称,是渔民在渔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积累并世代相传的民间音乐,也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7月15日,浙江海洋大学“嵊浪寻踪·两山青见”社科志愿服务队13名师生来到嵊泗县文化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服务队成员拜访了嵊泗县国遗项目嵊泗渔歌传承人舒信虎,深入学习和了解嵊泗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传承现状。
一、听传承故事,感悟渔歌初心
舒信虎老师向服务队成员讲述了自己从渔民到嵊泗渔歌传承人的成长经历,分享了渔歌背后的动人故事与深厚情感。他现场演唱了《哥是舢板妹是缆》《带鱼煮冬菜》《我的阿姐囡》等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嵊泗渔歌,声音浑厚沙哑、情感真挚饱满,让师生们仿佛置身于波涛之上,感受到渔民劳作的艰辛与豪情。
服务队成员还在舒信虎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渔歌的节奏与演唱方式,感受到原生态艺术的独特魅力。舒信虎老师还介绍了自己近年来整理、修复、改编、创作的渔歌成果,介绍了“舒信虎工作室”“渔歌号子馆”的建设和传承理念,鼓励青年学子共同参与到嵊泗渔歌的守护与传播中。
二、进关爱驿站,传唱海洋乐章
7月28日,服务队师生走进舟山市海娃成长关爱驿站,向舟山市的军娃代表们开展主题宣讲。社科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施辰阳以《嵊泗渔歌——海洋中的美妙音符 浪尖上的奋进华章》为主题,向军娃们介绍了嵊泗渔歌的历史渊源、主要类型、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宣讲过程中,他带领军娃们学唱嵊泗渔歌代表作《阿拉舟山人》。欢快的旋律、亲切的歌词引发了军娃们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跟着节奏轻轻摇摆,认真跟着旋律哼唱,活动现场洋溢着温馨而活跃的氛围。施辰阳老师还结合实际,引导同学们思考渔歌背后蕴含的海洋文化与劳动精神,并结合渔歌MV,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舟山群岛的历史沿革、主要岛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鼓励大家珍惜眼前生活,热爱美丽舟山,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三、讲青春实践,共守绿水青山
服务队学生田一洋以《嵊浪寻踪 两山青见》为主题,向在场的军娃们分享了他在嵊泗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时的所见所感。他向军娃们详细讲述了他参观嵊泗抗战纪念馆过程中感受到的革命精神、在海上牧场近距离观察渔业生态时的震撼体验,以及学习“航行的支部”经验时对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刻理解。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学唱嵊泗渔歌、参与“海小青”护海净滩志愿公益行动、向游客和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理念的体会,号召大家共同守护蓝色家园。为了让军娃们更好地理解“两山”理念,田一洋还带领大家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挑战游戏,小朋友们积极举手抢答,踊跃参与,田一洋还为他们送上了精美小礼物作为鼓励。最后,他真诚地呼吁军娃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本次活动不仅让服务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嵊泗渔歌这一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与热情。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见所学融入后续的宣讲与调研之中,借助新时代青年的力量,让嵊泗渔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动结束后,服务队成员还围绕渔歌的传承路径与传播方式展开专题讨论,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推广,制作富有创意的短视频和互动体验项目,助力非遗“出圈”,为推动海岛非遗活化利用、促进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新闻动态
学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