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浙海青年奔赴嵊泗列岛,探寻生态共富新图景

为学习和了解嵊泗县在践行“两山”理念,走好生态共富之路方面的成效和经验,今年暑期,浙江海洋大学“嵊浪寻踪·两山青见”社科志愿服务队13名师生由浙江海洋大学团委书记蔡阿雄、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施辰阳带队,奔赴嵊泗列岛,并前往嵊泗县博物馆、规划馆和海洋文化体验馆等地开展2025年“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服务惠民乡村”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寻海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

一、潮韵传古:溯源海岛文明

在嵊泗县博物馆,服务队成员通过参观“东海涛声”“渔业重镇”“靖海护渔”“渔风遗韵”“海上良渚”等五大展区,沉浸式了解了嵊泗渔业发展、人文变迁与海防历史,感受到这片海岛在千年间与大海共舞的独特韵味。参观过程中,服务队成员对东海涛声版块的“海疆洋界”与海上良渚版块的“黄家台遗址”表现出极大兴趣。“看到具有河姆渡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特征的夹砂绳纹釜、绳纹支脚、夹砂陶鼎等文物。我仿佛穿越时空逆流而上,见证了嵊泗海岛的人类定居史和开发史。” 服务队成员田一洋说道。大家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在《海疆洋界图》中找寻嵊泗渔场的身影,从图纸线条与文字记载中感悟古代海疆设防的智慧与嵊泗先民向海图强的探索足迹。

二、蓝图绘新:共筑绿色家园

在嵊泗县规划馆,服务队成员置身于沉浸式展示空间,深入了解了嵊泗在渔业经济、海上牧场、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发展成果。通过丰富的文字介绍、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动态的视频影像,大家系统感知了嵊泗近年来在产业融合、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中的实践成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服务队成员走近港口与能源展示沙盘,直观感受嵊泗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格局与全县未来的空间布局规划。站在体验区的玻璃平台上,大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俯瞰海岛发展蓝图,对“蓝色生态海岛”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嵊泗的科学规划与绿色理念令人振奋,也为他们理解“两山”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生动样本。

三、深蓝幻境:浸润海洋文化

在嵊泗县海洋文化体验馆,首先映入服务队成员眼帘的是数块立体环绕的电子大银屏,放映着大黄鱼在海洋中自由游弋、生长繁衍的景象,令人仿佛置身于深海之中。场馆还以多媒体的形式系统展示了嵊泗大黄鱼的兴衰历程。从曾经的资源枯竭到如今的生态修复与渔业振兴,凸显出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场馆内还融入了沉浸式体验项目,服务队成员走入台风体验区,仿佛亲历风暴中心,感受到自然的震撼力量;在荧光海展示区,仿佛步入梦幻星河,体验海洋奇观带来的视觉冲击。整个参观过程既是一次生动的生态教育之旅,也是一场寓教于乐的海洋文化洗礼。

四、心声映海:携手共护生态

服务队成员还面向当地群众和游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认知情况”“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以及“‘两山’理念在群众中的传播与实践现状”等角度开展问卷调研。调研过程中,服务队成员通过街头随机访谈、定点问卷发放、线上扫码填写以及深入社区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一手资料,深入了解群众对生态共富、海洋保护、绿色发展的认知水平与参与意愿。多数受访者表达了对近年来嵊泗生态改善成效的认可,认为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旅游业和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们普遍认为,“两山”理念正在从宣传口号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现实成果,体现在清洁的海岸线、更高的水质标准以及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中。同时,不少群众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禁渔期管控、生态巡护等行动,共建美丽海岛、共促绿色发展。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更是青年学子深入一线、脚踏实地感知“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课堂。通过实地走访与沉浸式体验,服务队成员对海岛地区如何在发展中守护生态、在保护中谋求共富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调研环节的广泛参与也加强了浙海青年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沟通与共识,激发了大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服务队将把在嵊泗的所见、所思、所悟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青年力量,继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讲好“两山”故事、海岛故事和青春故事。